陈思怡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实现就业稳的内在要求。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优化劳动力队伍技能结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劳动力培养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让更多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形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全社会生产活力和创造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01
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创造新人口红利的必然选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劳动力市场供求深度调整,我国人力资源规模、结构、分布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对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劳动要素创新性配置与合理组合,形成知识外溢与创新,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顺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大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劳动者,解决劳动力供给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不匹配问题,可创新劳动要素配置形式,让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实现重新组合,改善经济体系劳动要素供给,有助于改变社会生产函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让更多高效劳动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领域流入,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劳动要素基础。
二是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业是劳动者实现个人价值、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优化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空间布局,让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可提高求职者就业概率,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队伍,可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创新要素支撑,进而创造多元化的就业岗位,为不同技能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助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应对人口形势变化的现实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劳动年龄人口难以实现大幅度增长,过去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数量红利正在逐步减少。要继续保持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队伍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区域间的配置效率。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人力资源、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形式、提高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创造新人口红利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度,激发劳动力生产活力,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02
以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的路径选择
一是以完善劳动力培养体系为契机,优化我国人力资源队伍结构。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完善劳动力培养体系,是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基础支撑。当今时代,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快速发展,职业内容、岗位需求、工作方式随之发生变化,需引导劳动者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及时学习新技能,增强就业本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顺应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专业学科设置、招生规模,提升劳动力培养与产业发展契合度,提高劳动力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引导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变化特点,了解经营主体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
二是以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充分发挥劳动者主观能动性、提高劳动力市场创新创造活力,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建立健全差异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用人主体人才评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用人主体与劳动力之间实现充分的信息互动,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劳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本领,提高劳动力技能本领的市场适应性。逐步推进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壁垒,建立健全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让劳动力根据变化了的市场不断寻找到新的更加适合的就业岗位,优化劳动力与技术、知识等要素的组合形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更加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度。
三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为突破,提高劳动参与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我国人力资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是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的重点。需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的就业市场信息,引导求职者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主动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提高求职者成功实现就业的概率。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从动态视角看待职业发展并做好职业规划,将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双向奔赴”。
四是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供需对接机制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让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对接的有效举措。各地区就业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素质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以效益优化为目标的劳动力在空间范围内大规模流动,这内在要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动态对接。各地区需加快整合行业、区域岗位信息资源,依托数字化平台,面向全国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更大范围内匹配对接提供支持。顺应新业态发展需要,根据新岗位工作模式变化的特点,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薪酬支付、劳动合同、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相关制度体系,保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新业态从业者就业质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股票配资在哪里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