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以前身边围着的人多,不过是因为彼此之间有利益牵扯。
考试是一种比较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往往能够鉴别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某些领域的天赋,考试的意义其实不限于此,主要是想看一个人的综合水平是否“全面发展”了,这个人适合在社会上做什么工作,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有一位人才,数学考了0分,其它学科都是满分,北大坚决不收此人,清华却网开一面,破例收下了他,这个人最后成为了一名教授和副市长。
此人就是吴晗,吴晗1909年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为吴春晗,他的家庭条件良好,在12岁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早熟,一边接触梁启超变革维新的思想,一边抽烟、旷课、打麻将,在大人的眼里,这孩子一点都不听话。
1927年的时候,吴晗考入了之江大学,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于是1928年他选择离家出走,辗转考入了中国公学,在这里他和胡适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胡适此时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没多久吴晗就进入了胡适的视线,并成为胡适的得意门生,后来胡适收到了北大的邀请,想让他去北大当文学院的院长,胡适同意了,此时,吴晗看到自己的老师去北大了,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也要考到北大去上学。
展开剩余61%可惜的是,最后吴晗并没有到北大去上学,因为他偏科太严重了,数学考了0分,其它文史、英语都是满分,当时北大有个规定,0分不得录取,身为老师的胡适也没有办法,反正北大是坚决不收,后来清华得知这个人才后,决定网开一面录取吴晗,吴晗到清华读书的时候,家道基本败落,几乎学费都负担不起了,胡适得知这个情况后,亲自给清华校长写信,让他给吴晗一个半工半读的机会。
吴晗虽然是清华的学生,但她的学习方法全部来自胡适,胡适和吴晗书信往来频繁,在信中,胡适多次指导吴晗对于明史的研究,吴晗在大学期间,就写下四十多篇关于明史的文章并发表,深受历史学界的青睐,在吴晗毕业后,就留在了清华教授明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担任教授,多次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43年,吴晗加入了民盟,放弃了胡适的“读书救国”论,摇身一变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到处讲演当局的罪恶行径。新中国成立后,吴晗再次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同时担任了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和教授。
1949年后,武汉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这些职务,并亲自主持了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等事件。可惜后来因为《海瑞罢官》事件,遭受牵连而死。
发布于:天津市